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9月
三组三叉尖戟排列在反光镜周围,据说能够锁住邪气。照片拍摄于安徽省歙县。
被用作屋顶装饰的福禄寿三星。照片拍摄于江苏省甪直镇。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红楼梦》)
《红楼梦》的物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当代读者的阅读障碍。不说服饰、器物,以最简单的作为故事展开空间背景的贾府为例,今天的读者,有多少看过这段文字后,可以大略想象黛玉所进院落的样貌呢?更何况许多传统中国民居建筑,并不仅仅提供一个人物活动于其间的物理性空间而已。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辈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建筑空间的布置与安排,而这样的排布又体现、肯定和强化着既有的等级和秩序。
对生长在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过去千百年间中国人的生活场所,是需要专门学习方能明了的传统,虽然其中有些元素我们已经通过小说、影视和电子游戏有了模糊的印象。《图说中国民居》在300余页的篇幅中,以浅近而精准的文字,丰富而细致的配图,既概要介绍了中国民居的基本模式和构成要素,又以17例遍布中国南北东西的个案展示了中国民居的多元。我们看到北京的四合院,河南的庄园,山西的大院和西南地区的大院,西北地区的窑洞,江南大户的宅邸,文人学者的书斋,福建的土楼,无怪乎作者明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广阔的地域之上,没有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可以完全代表“中国民居”。
在传统中国的宇宙观下,看不见的力量可能以各种方式左右着人们的命运。以建筑而论,从破土动工,到住宅的日常使用,有许多趋吉避凶的仪式、符咒和器物被用来确保屋主一家的平安与福祉;有时寓意吉祥、祈求福运的图像则直接构成建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