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樂園舊貌換新顏:找回孩子的童年記憶

原標題:兒童樂園“舊貌換新顏”:找回北京孩子的童年記憶

  找回“八零后”“九零后”北京孩子的童年記憶——兒童樂園“舊貌換新顏”

兒童樂園舊貌換新顏:找回孩子的童年記憶

  在“小環快跑”互動游樂區,一位母親帶著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北京市西城區北辰路9號院,安華橋旁,是中國科技館“老館”的所在地,這裡的兒童樂園曾經承載了許多北京孩子的童年記憶,球幕影院“大圓球”也是北辰路上當之無愧的地標。如今,“老館”已變身為北京科學中心,煥然一新的兒童樂園自2018年12月正式開始試運行,開門納客。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了北京科學中心兒童樂園,在這裡碰到了不少帶著孩子前來尋找自己兒時回憶的家長。

  四個展區互動體驗

  布展面積共3820平方米的兒童樂園,分為“奇趣大自然”“小小科學城”“健康小主人”和“親子活動區”四個展區,面向3-8歲孩童。聲音分貝不同可控制噴水距離遠近的互動體驗、設置多棱鏡反射的“鏡子迷宮”、根據目前不同的生活習慣預測幾十年后自己的照片、橫跨展館二三層中庭空間的大型機械裝置……通過觀察和體驗互動,兒童樂園試圖激發孩子們的科學興趣,並引導他們在直觀接觸中學習和探索。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有時並不是一些精心設計的復雜環節吸引了孩童的注意力,反而是一些簡單、直觀的內容讓孩子們更感興趣。”北京科學中心主任助理齊亞珺告訴本報記者,“有些偏基礎類的展項很受孩子歡迎,比如能直接看到物理現象反饋的展示,甚至水世界和在一樓的挖沙區,孩子們也都很喜歡。”

  為了給孩子們提供安全而舒適的體驗環境,兒童樂園實現預約制入館,上午和下午分別開放300人次。“要讓孩子舒適、放鬆地到這裡玩,學習一些相關的基本科學知識。如今的預約、限流是為了保護孩子體驗中的幸福感,讓他們能夠‘玩得好、學得好’。評價兒童樂園的維度不能只是看數量,而應該注重質量,應該更看重孩子在過程中能夠真正學到什麼。”北京科學中心主任何素興說。

  回憶童年 找尋記憶

  “中國科技館‘老館’的四個單體建筑,在改為北京科學中心時基本沒有加建1平方米,是按照‘加固、裝修、改造’的思路來完成的,就是為了找回原來的城市視覺記憶。”談到關於“舊館新修”的初衷,何素興回憶說。

  舊貌不改,引得許多如今早已成家立業的“80后”“90后”慕名前來。何素興告訴記者,在招聘員工的過程中就遇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我是在這兒長大的,我對它有感情,我得來看看兒童樂園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尋找往日情懷,也是不少應聘者前來求職的理由。”何素興笑著對記者說。

  如今,很多年輕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兒童樂園,一方面為了讓孩子體驗,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找尋往日的回憶。兒童樂園設計之初,北京科學中心征求了多方專家的意見,既有李象益、徐善衍等行業“大咖”,也有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提供專業輔導支持,同時,結合3-8歲孩子的認知水平,策劃設計展項展品。

  在兒童樂園內,記者看到了一張家長填寫的反饋意見表,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評價新落成的兒童樂園。最初圍繞孩子的關注點所展開的設計,如今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雙重認可。何素興介紹說,雖然開館時間不長,但兒童樂園已經上演過好幾次閉關時孩子哭著不想走的趣事。“‘好玩不擁擠’,孩子們喜歡呆在這兒。”她說。

  展教結合 面向世界

  展品從最開始設計到最終成形,開發周期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開館前,科學中心還專門邀請專家對場館內的工作人員進行兒童心理方面的相關培訓,以便在孩子體驗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工作人員可適時對其進行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和毅力。

  除了兒童樂園,北京科學中心也在通過“科學大講堂”“首席科學家”等品牌項目,打造科普教育基地。“‘首席科學家’這種模式,將科學家、工程師們吸引到科學中心這個平台,讓這裡成為他們培養下一代科學接班人的基地之一。”在何素興看來,圍繞品牌活動,科學中心能夠在布展之外建立“展教結合,以教為主”的科普教育傳播體系。“現在‘科學大講堂’的受眾已經接近十萬人,科學家開堂授課、做科普教育,我們再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傳播給更多觀眾,大家都能從中受益。”

  立足於北京的行政區劃,科學中心正在打造“1+16+N”的科學傳播體系,引入社會力量“N”來參與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與此同時,北京科學中心也在嘗試與外國科技館加強合作,面向世界辦館。“跨出國門,加入一些國際科普聯盟,通過國際交往加強館際間的合作。”何素興說。

  本報記者 孫亞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