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油田緊握“金鑰匙”:叩開准噶爾盆地油氣之門
資料圖:秋日的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大草原,已變成一望無際的黃色世界。馬新龍 攝
新疆油田緊握科技創新“金鑰匙”——
叩開准噶爾盆地油氣之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數九寒冬,迎著細雪,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准噶爾盆地東南部的新疆油田准東採油廠。“這裡是採油區嗎?咋沒見‘磕頭機’呢?”在吉祥作業區,記者並沒有見到油田常見的“頻頻點頭”的游梁式抽油機。
“這是井站一體化智能採油平台,一些應用技術在國內行業領先,甚至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吉祥作業區黨支部書記張樂園解開疑問。在他的帶領下,記者進入“吉7井區5號平台井場”。這裡整齊地排列著集裝箱大小的箱櫃,每個箱櫃裡都是一口油井。
“油井集中,便於管理,可以實現無人值守。”准東採油廠一級工程師石彥說,旁邊就是小麥田,油井“聚居”比“散居”少征了逾千畝地。其實,吉祥作業區採取新採油工藝,背后還有一個推手:地下是稠油,流動性差,用傳統的“磕頭機”很難開採。“開採難度大倒逼我們必須採取新科技新工藝。”石彥說。
上世紀90年代,吉祥作業區深層稠油油藏被發現。然而,由於受技術制約,當時未能實現有效開採。據老石油人回憶,那時,科研人員曾嘗試多種工藝,但因開採成本過高等原因無法實施。后來,通過常溫注水、無杆泵等開採方式獲得成功。
“稠油開採技術的突破,相當於又增加了一個准東油田。”准東採油廠總工程師黃大勇對“石油在地質家的腦袋裡”這句話感觸頗深,“一項技術往往可以決定一座油田的命運,將難採儲量轉為可採儲量”。
打開一隻箱櫃,JD8252號油井呈現在眼前,原油經過油井的抽採,從約1500米的地下深處進入油管,被輸送至地面上的井場計量站﹔再從計量站進入輸油管道,最后到達煉油廠。
如果說計量站是井場的“心臟”,那麼為吉祥作業區量身研制的智能控制撬就是井場的“大腦”。“以前巡井檢測、記錄數據都靠人工,現在每口井的技術參數、運行狀況都反映在屏幕上,可以實時掌握,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吉祥作業區平台片區長李培斌介紹。
“油稠人不愁,永遠採好油”。面對開採難題,准東石油人言語中透著樂觀,也充滿底氣。“我們的底氣來自科技的力量,創新的氛圍。”黃大勇語氣堅定:“油田公司鼓勵大膽改革創新,遇到什麼難題,就要解決什麼問題。”
李培斌有幾個身份:新疆油田公司採油技能專家、中國石油新疆技師學院客座教師、技師工作室負責人。得益於企業鼓勵創新的制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他從技工學校的一線職工成長為一名專家。
“接地氣的改革和創新都來自一線。”黃大勇指著一口油井說,新疆冬季漫長寒冷,須對井口進行保溫,原來用保溫盒,每年耗電不是小數目﹔后來,推廣“半隻盒”,耗電量降了一半。此后,一線職工們又研發了井口保溫衣取代保溫盒。如今,在吉祥作業區用生產用水的余溫進行保溫,進一步降低了採油成本。
內引外聯、集成力量、協同攻關、以人為本……新疆油田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碩果累累。今年初,該公司牽頭完成的《凹陷區礫岩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取得歷史性突破。“要繼續強化科技攻關,豐富和發展准噶爾盆地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公司副總經理、總地質師支東明說。
大地冰封,分外妖嬈。在油田生產一線,仿佛一切都是靜悄悄的。然而,記者可以強烈感受到石油人樂觀、向上、無畏的精神,他們貼著大地行走,心系地下深處,緊握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叩開了准噶爾盆地油氣寶藏之門。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頭頂天山鵝毛雪,面對戈壁大風沙……”催人奮進的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始終回蕩在新疆油田廣大職工的心頭。
(責編:李楠樺、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