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经济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呼应社会感受,鲜明地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又再次充分肯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方面,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避免形式主义的、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种种偏差

  我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当下主要是处理怎么松的问题,里面显然含有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支持消费潜力释放的政策意图。接下来,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集团在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领会中央指导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抓住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结构问题,其实质要求,是对自己所处的特定辖区、特定行业、特定市场领域,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需要认清相关的结构性失衡与偏差,有针对性地加以校正,促进高质量升级发展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这必定要求实事求是地形成定制化可操作的创新发展方案,避免形式主义的、贴标签式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种种偏差。

  形式主义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精髓”,把方向正确、好的原则,在执行中毁于一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显性问题明显减少,但仍然面临反弹回潮压力,特别是形式主义问题,顽固不化,出现了新的变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文,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工作,其中针对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克服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问题。

  在经济工作中,形式主义不单单是以往的文山会海,念稿子照抄照搬,拉足架势讲套话、空话、“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讲创新却不讲如何创新、不讲试错,不讲如何真正落实中央“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指导精神。这种形式主义,是“为官不为”的代名词,很值得我们深刻分析,在具体经济工作中,防范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实事求是的真谛,而形式主义则往往表现为,只是基于“政治正确”考虑和速求政绩的功利目的,极端化和“一刀切”地执行政策,以形式主义的“合规严管”,束缚基层创新的手脚,以严防风险为名,取代中央“创新发展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一人干事多人监管,改革创新动辄得咎。

  特别是从当下亟须扩大内需的角度理解,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激发和释放经济潜力活力、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有效投资等,明显是不利的。强调扩大内需要以消费为重点,是充分意识到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而消费要由投资和经济活力支撑起来,才是可持续性的。这个活力和民众好的预期所支撑的消费,必须基于我们在经济基本面方面把工作做足,要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在经济管理中的“一刀切”。方针与决策执行中必然有弹性,有“相机抉择”的空间和必要性,还应有人文关怀的匹配,如果只知望文生义,看领导眼色“雷厉风行”地以“火线立功”的方式来追求速报政绩,缺乏对“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理解认识,不做因地制宜的独立思考,既非常容易形式主义地走过场,更容易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精髓”以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传统,把正确方向、好的原则,在执行中毁于一旦。

  铲除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反对经济工作方针执行中的形式主义,除了从一般思想作风来考虑,还特别需要从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考虑,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根源。从只看领导眼色对领导负责转为在执行领导层决策方针中自觉考虑全局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建设性地加以贯彻落实,这一定要通过改革让人人起而负责,人人在负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把中央精神落实为可操作的高水平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严重偏差,消除其痼疾。

  对于来自基层、民众、网络的信息与多种诉求,一线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所接触和体会。底层的和“自下而上”的有些信息,不排除情绪化、片面性特征,甚至有人会故意制造一些混乱,但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和需要沟通及加以引导的重点。一线政府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倾听民间的声音,充分注意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及时做好必要的“下情上达”,以促进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