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传播力是影响力的保障,影响力是接受度的前提,传统文化要“流行”起来,需要让媒介特点充分发挥,使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成为其中的关键要素,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电视文化中形成潮流,继而影响带动网络等新媒体的相应表现,常常形成“热点”和“焦点”,这既说明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日趋强烈,也体现出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形态新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将成为今后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重要增长点。

  优秀传统文化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关注

  这一趋势出现在各个文化领域之中,在传播面相对广的电视综艺领域尤其明显。新世纪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流行”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讲说形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阶段以2001年开播的《百家讲坛》发端,该节目在2005年之后主要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播,以大众化讲学的形态带动当时通过电视讲坛通俗化解说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这是电视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缘的第一个阶段,启发了电视综艺节目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等节目,给后来不少以表现和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节目形态开了先河。这些尝试和探索,带动“传统文化热”,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当时电视技巧的使用相对单一,多以主讲人的个人口才和独特讲述风格作为表现基础,传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二阶段是“综艺形态”传统文化节目的大量涌现。2013年之后,以综艺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节目开始蔚为大观,真正成为电视文化的主流形态。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卫视推出一系列大型综艺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地方电视台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唐诗风云会》《传承者》等等。这种综艺化探索在充分研究电视视听规律基础上,在文化内容上深耕细作,受到观众普遍欢迎,说明以电视综艺的形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潜力和生命力。

  第三阶段是“综艺形态”传统文化节目的成熟期。从2017年到现在,引起广泛关注和欢迎、表现方式比较成熟的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陆续出现,成为热点话题,影响广泛,开始占据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适合电视传播规律的传统文化综艺模式日趋成熟,传播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成为传统文化走入年轻人心灵,激发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挚爱的有效路径。

  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流行”可以看出,以综艺形式打通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隔膜,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大众文化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大众文化来有效传播,借由大众文化这一关键路径,让传统走出博物馆和古籍著作,活在人们心中,让人们受到滋养和浸润。

  目前优秀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探索,进入既深入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又自觉追求本土原创模式的新阶段,尤其在节目模式原创性方面做出相当大努力。如《中国诗词大会》在长期探索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基础上,把中华文化集中体现汉语之美、体现传统境界之美的诗词作为中心,在春节这一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的电视黄金时段推出,用精彩诗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通过竞技方式,让民间诗词爱好者展现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推动传统的诗心诗意走进人们心灵。而《国家宝藏》则让深藏在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在电视上与普通老百姓见面,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国宝来历和背景故事,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大众熟知的演员的多重阐释和演绎让国宝的人文价值得到充分展现,让国宝知识得以深度传播,真正让文化传承进入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深掘传统文化意蕴

  优秀传统文化经过20世纪的“现代性”阐释之后,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克服古今之间的差异,以当代的“流行化”方式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取得相当实绩和进展,但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一是千人一面、重复单调,一窝蜂追逐同一题材主题,如不少传统诗词类节目形式相似,表现方式雷同,影响传播效果和公众接受。二是表现失当,对传统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有时还出现“戏说”、过度阐释等情况,一些未必与当下时代契合的趣味时有出现。三是创新不足,缺乏更有效展示传统知识和价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简单直接搬用传统知识,节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避免“戏说”和过度发挥,避免对传统价值的通俗化变为庸俗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接近其本质,开掘凸显其内在的真正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传统的内涵发掘好、把传统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综艺模式上推陈出新。充分研究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规律和观众接受习惯,在汲取近年创新经验基础上大胆开拓。传播力是真正影响力的保障,影响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让传统“流行”起来,一定要让媒介特点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影像和声音的丰富立体达到事半功倍的展现,通过让人耳目一新的设置、让人充满美的享受的环节使观众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媒体互动互渗,在传统电视媒体之外,通过多样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丰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视频”,是与电视综艺节目有差异的新“节目”,对于电视传播具有丰富支撑作用。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当代人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深入理解的表达,尤其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需要持续付出艰苦努力的工作。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可释性”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从综艺节目到“短视频”,这些可贵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传承提供有益经验,为未来继续前行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