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 Marcada》(1986)之后,时隔32年,阿方索·卡隆再次亲自掌镜,新片《罗马》拍出了扣人心弦的人情、人性,捧得威尼斯金狮等诸多大奖,好评如潮,接下来倘若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不感到惊讶。
影片聚焦1970年代墨西哥城一个名为“罗马”的社区,导演阿方索·卡隆解释说,片名意在表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我看来,墨西哥城的罗马还有更深刻的寓意,类似文德斯的经典《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饱含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影片围绕一个给中产家庭打工的女孩展开,片头冲洗地板的水,呈现出飞机的倒影。一个女佣的日常操作,与象征墨西哥繁荣和进步的飞机有何关系?镜头平白朴实,不动声色,却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导演对故乡、母亲的爱有多深,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就有多狠。
女孩买单后,男孩偷喝女孩剩下的饮料;听说女孩怀孕,男孩果断逃离,还虚情假意地问你吃不吃冰激凌?这时,影院正在上映《虎口脱险》(1966)胜利大逃亡的高潮段落,非常讽刺。
普通人很难注意到,盲目会影响人的平衡能力。传奇教练蒙上双眼,声称他要做一个只有高手才能做的金鸡独立;弟子们一片哗然,忽悠,您接着忽悠。结果,全场只有默默观看的女孩能够完成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我本善良,无欲则刚。
同样是不负责任的男人,对于那个抛家弃子的父亲,镜头给的很少,一方面,这是艺术上的节制;另一方面,导演对其厌恶到了极点,最大的蔑视就是无视,通过母亲的角度勾勒父亲的嘴脸:回家停车,车轮碾压狗屎。在导演眼里,无情无义的父亲还不如狗屎。女孩清扫狗屎的镜头,就是导演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态度。
父亲不给家用,钱都拿去和小三玩潜水,无颜面对孩子,居然让母亲带孩子们去海边游玩,这才偷偷回家收拾东西。猥琐如斯,考虑到仇恨显然无益于孩子的健全人格,母亲不得不在孩子们面前维护他的体面,真是用心良苦。
女主角带女孩去医院检查,在那一刻,她们不是主仆关系,而是最亲密的朋友,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内忧外患之下,女主角乱发脾气,女孩很委屈。但生活早已教会她,人无完人,看一个人要看主流。女主角很快振作起来,大不了出去工作,离开谁地球都照转不误。
阿方索·卡隆于《人类之子》(2006)展示了运用长镜头的高超技艺,《罗马》的长镜头同样不同凡响:两个孩子险些葬身大海,不会游泳的女孩临危不惧冒死搭救。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长镜头,取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人效果,极富视觉冲击力。
渣男、地震、动乱、流产、溺水……抱怨有用,还要努力干什么?绝不诉苦的女孩,对人对事,总是尽力做到最好。我无法拯救世界,但至少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些,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我变得更坏。
女孩的原型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乳母Libo,他把全部的激情和怜悯献给平凡、坚韧、伟大的女性,献给墨西哥母亲:让我们相依为命,让我们共度时艰。
片尾,女孩抱着衣物拾级而上,头顶掠过一架飞机——这一前后呼应的结尾着实耐人寻味: 海水下面是泥土,一个国家和社会再怎么前卫、高端、进步,都必须依托这些善良、忠厚、脚踏实地的女佣、母亲!
大师的镜头,如此含蓄,如此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