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博物馆,流行这样讲故事

  如何找到本土文化的根与魂,如何用现代化的展陈引人驻足—— 县级博物馆流行这样故事

  功臣山下,一方田园,半边山水。灰黄色的花岗岩与夯土砖瓦,曲面悬山屋顶、殿堂式结构,远远看去连绵起伏,错落有致,与自然隐隐交融。

  这片坐落于杭州临安区锦城街道的建筑群,就是历时3年建成、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临安博物馆。1月28日,以吴越文化为精髓的她正式开馆亮相。

  “建筑与展示,比翼双飞”,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梁子如此评价道。其建筑设计,是建筑大师王澍的手笔。一落成,即成为临安的地标建筑。

  业内声名显赫的徐征野,是临安博物馆的内部展陈总设计师。过去30年,他带领的团队操刀了200多个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其中既包括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等数十家“国”字号博物馆,还有海盐、淳安等地的不少县级博物馆,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大馆改造陈列。

  没有省市大馆的丰富馆藏,县级博物馆如何令人驻足、引发共鸣,成为该地值得一看的文化地标?跟随徐征野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临安博物馆。

  多元展陈语言

  讲述吴越往事

  1月28日,临近中午时分,记者一脚踏进临安博物馆,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吴越王国。沿着朱红色的台阶信步而上,两旁是旧瓦片砌成的石墙,展厅里空间敞亮,环境静谧,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将人浸润在吴越往事之中。

  一楼的临展厅,上林湖越窑青瓷特展正在展出,展柜内每一种器类的口沿和底足各有不同;二楼的历史厅,以“东南乐土,吴越家山”为主题,“山高水长(史前至隋唐)、树大根深(五代吴越)、枝繁叶茂(宋元明清)”三个单元的展陈以“U”形排列,诉说着临安的历史沿革。

  馆内共有4000余件馆藏,其中三件“国宝级”的藏品,静静地陈列在精品三馆内:从浙江省博物馆请回的唐代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水丘氏墓出土的唐代越窑青瓷褐彩云纹油灯、唐代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盖罂。灯光从上而下投射,映照出瓷的光彩,国宝气质浑然天成。临安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文博研究员朱晓东介绍,像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全省共有18件,临安博物馆便坐拥其三。

  徐征野是土生土长的临安人,虽然已为许多博物馆做展陈设计,在全国拿了各种大奖,但来自家乡的这份设计邀请,让他颇具压力。

  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寻魂、定根。临安博物馆的魂与根在哪? 徐征野和专家们的意见不谋而合:讲临安,离不开吴越国。

  临安,如同一本吴越国史书籍,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始人钱镠在此出生、归息。期间,他创吴越、定都杭州、拓版图,从六和塔到艮山门一路修筑海堤,使钱塘两岸变成万顷良田。“临安博物馆更响亮的一块招牌,便是‘吴越国文化博物馆’,这在全国都无出其右。”博物馆馆长鲍伟华的话道出了临安与吴越同根同源的关系。

  史料记载:吴越建国后,钱镠便把家乡更名为“安国县”,他也曾在《巡衣锦军制还乡歌》中把“安国县”称为“家山”,即故乡。

  徐征野决定,以“家山”为展陈设计的切入点。“我一直在关注和研究钱镠,很想感谢他为杭州作出的贡献,但之前在省、市博物馆设计展陈时,给他的篇幅有限。”他回忆道,“所以我要在临安博物馆里好好讲述钱镠,而这一切,要求我先把自己放进去,融入到临安的历史和当下,熟悉这里的文脉,爱上这里的每寸土地。”

  找到根与魂之外,还要让参观者愿意驻留触摸、感受。记者发现,与多用文字、文物表达的其他博物馆展陈相比,临安馆最大的不同,在于丰富多彩的展陈方式。

  全息技术的影像展柜,把钱王表达对夫人思念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等历史典故演活了;

  用多媒体展陈“钱王铁券”时,结合了一军十三州的木雕、吴越王钱镠的影像,以及装置、光效等多个艺术元素;

  内置海运贸易、纳土归宋等模型的艺术景箱,自然地穿插在文字史料和文物展陈中间,不经意地就会吸引你的眼球,让你停下脚步细品历史……

  徐征野说,地方博物馆要用多元展陈语言打磨本地故事,才能吸引人留下来,弥补重量级藏品不足的缺陷。

  县级博物馆

  拼的是乡愁

  2018年,浙江诞生了两个很有特色的博物馆:1月亮相的淳安博物馆;另一个,是余杭良渚博物院,经历改造设计,在6月重新开馆。

  这两个馆与临安博物馆一样,展陈设计都出自徐征野之手。这么多地方博物馆,怎么讲好各自的故事?

  但凡去过淳安博物馆的人,鲜有不为之动容甚至泪目者。参观者常在三楼的“国家特别行动”移民纪念陈列厅里驻留,通过悬挂在墙上的大幅黑白照片、移民老物件的展陈,体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安江大坝建设中,淳安人舍离故土、远迁他乡,为国家建设贡献家园的历史。

  照片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户户具体的人家与小城的移民故事。例如,“华阳镇洪川村移民300人到安徽绩溪,当地因血吸虫病流行,到处是荒地。移民初到时,大队放15天假,允许移民自己开荒种粮食,然后再参加集体劳动。移民起早摸黑,利用集体劳动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粮,终于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下度过了饥荒”。在这样的故事里,人们读懂了淳安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

  而把这些故事捡起来装进博物馆的徐征野说:“希望来到博物馆的移民们,能找到一份慰藉。”诚如斯言,博物馆承载着淳安人的乡愁,也引发了参观者的共鸣。如今,更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被这馆的珍藏戳中泪点。

  徐征野回忆说,一开始,他未必就能把故事讲得这般动人。他打造县级博物馆的起点,在海盐。

  那时,面对海盐县博物馆,他怎么都找不到感觉。直到良渚博物院研究员蒋卫东和他聊起家乡海盐,徐征野才找到灵感——海盐,千年无兵戈,族群和睦。于是,“千年聚落”的主题随即产生,桌上的历史素材也活了起来。

  “《盐铁论》和海盐之间的关系,海盐人保卫家园抵抗倭寇修筑海塘,三国时期的三座寺庙……”他最终定下“千年聚落”“千年盐都”“千年海塘”“千年港埠”“千年古刹”五个篇章,海盐县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这次尝试打开了徐征野对县级博物馆的理解:“一个地方的人产生了事件,人和事件构成了历史,历史在时间的洗涤下,就成了文化。”

  而在对良渚博物院的申遗特展改造设计中,徐征野则偏重以国际化空间环境语言来改造,讲好良渚文明的辉煌故事,引发人们对良渚文化的兴趣。

  在这之前,良渚博物院的顶层是以刷黑,再悬挂吊灯,用以空间照明。徐征野借鉴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的灯光效果,将整个良渚博物院顶层改造为一整套的发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