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惊涛骇浪,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一带一路”上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相遇相知、互利合作、文化交融、患难与共的动人故事。中国日报网梳理了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讲述的十则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一:“一带一路”的见证——“鎏金铜蚕”、千年沉船“黑石号”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提到的“鎏金铜蚕”于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前池河出土,铜质,蚕体饱满,形象逼真,反映出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行销中亚和欧洲。
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
“黑石号”是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一艘唐代沉船。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黑石号”上珍贵文物,肯定了中国和西亚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黑石号”复原船模及其复原画(右上)。新华网邹峥摄
故事二:和睦相处、世代友好——一位撒马尔罕天文学家的中国履历
2016年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14世纪中期,出生于撒马尔罕的天文历法学家伍儒应邀前往中国,在南京参与修建天文台,并在中国天文机构任职长达50年。
——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
伍儒为中国明代天文学家。原籍中亚撒马尔罕,精天文历法。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诏至南京就任钦天监漏刻科博士。伍儒所供职的“回回司天监”,是朱元璋为来华的一批阿拉伯和中亚的天文、历算专家而设立的机构。伍儒在“回回司天监”供职达50年之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病故。
故事三:宝船和友谊——郑和七次远洋航海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故事四: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中外工艺结合孕育文物精品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在伊朗《伊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
丝毯是手工栽绒地毯的一种,材料为以桑蚕丝线、柞蚕丝线栽绒绾结。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带到了波斯,成就了高贵精致、闻名于世的波斯丝毯。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
故事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红楼梦》里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有着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则陈列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宝琴对宝钗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这里的“真真国”就是印尼的爪哇岛,里面的“珊瑚,猫儿眼,祖母绿”形象地描绘出古代东南亚的珠宝首饰;“真真国的女孩子”精通中国的诗书,能作诗填词,可见当时中国与爪哇已有了非常普遍的文化交流。
故事六: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古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