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垂宇宙 精神在人间

与吴浩青院士约好上午10点见面,来到他每日必到的实验室,谁知吴院士早已等候多时。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他却显得特别精神,一身运动打扮,神清气爽。由于话题投机,他谈兴甚浓,一谈就谈至中午12点半,90岁的他看起来毫无倦意,期间连水都没喝一口。健谈风趣、思维敏捷、极具亲和力、记忆力超强……这是他在两个多小时里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浩青执教鞭逾70年,学术界对他评价甚高。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誉他为“桃李满天下”。知名书法家胡铁生曾写匾“成果浩海上,育苗青天下”赠予吴浩青,暗含其名概括其科教成就。吴浩青教授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和上海沪江大学,教学生涯长达70年。

留校任教 适逢战乱

吴浩青回忆道,当年毕业时世道很不太平,许多大学生一毕业马上就失业。好在时任系主任的周厚复先生很负责,给系里7个学生全部安排了工作。因为成绩好,吴浩青有三个选择,前两个是担任中学教官,薪水丰厚;第三个是留校任助教,工资少了一半,且压力很大,因有规定助教5年内如不升讲师就要主动辞职。嗜好读书的他毅然决然选择留校,并在第四年升为讲师。

抗战前一年,太仓师范学校缺少教员,于是功课底子好的吴浩青被特派去该校代课。不到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在上海登陆,太仓师范停课,同时吴浩青又与浙大失去联系,只得回到宜兴老家。后来,他划小船到上海,在巴士偶遇原浙大文理学院院长,才知浙大已搬迁江西泰和井冈山脚下的上田新村。因为公路铁路都不通,他从上海外滩独自乘小货轮到浙江,几经周折,长途跋涉十几天终于抵达江西,重归浙大。

飘流动荡 育才不懈

没过多久,随着内地日益沦陷,浙大又搬到广西宜山。那时吴浩青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学校的图书仪器打包装箱,用车子搬运到新校舍,然后拆箱组建“流动实验室”。没有教室,就借用乡间食堂来上课,另搭建茅草房当学生宿舍。吴浩青笑言,那时与现在的学习环境简直是天地之别。

动荡时局中,想觅一安稳读书之地实属不易。吴浩青清楚记得,有一次,日军轰炸宜山,共丢下165颗炸弹。幸亏那天是周日,学生们都到山中僻静处看书,只有少数学生在操场上。可能是老天爷眷顾读书人,最后只有少数学生被炸弹片烫伤,不过校舍全部被炸毁。当时,竺可桢校长只得安排教师寄住老乡家里,学生们搭草房居住,教室则搬入市场和寺庙。“能用的地方就用”,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他与同事们依然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没有丝毫懈怠。后来,他辗转至浙大龙泉分校和湖南蓝田师范教书。

电化学先驱 获4专利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沪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他是中国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致力于锑元素电化学性质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锂的零电荷电势,得到国际公认。

近年来,吴浩青从事锂固体电解质、高能电源锂电池及放电机理的研究,并提出锂电池嵌入反应机理,撰有《物理化学》、《化学热电力》、《电化学动力学》等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仅在复旦的50多年里,他就培养了近50名研究生,其中很多现已成为教授、总工程师及研究所所长,更有3名中科院院士。许多学生都还记得他的课堂风格:“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描述了科学世界中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问题,详尽而奥妙。”

风格优雅 桃李满门

吴浩青性格温和,但对学生要求却十分严格。据说在一次化学考试中,他给一名学生评出59.8分的成绩。对此,吴浩青自有一番道理,他说:“几十年来我对学生一直严格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关爱学生,才能让他们成材。”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实验基地,他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如今,他依然精神矍铄,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其学术作风已成为复旦化学系的优良传统之一。

2004年4月是吴浩青的90华诞,他的学生们自发地给他做寿。他由衷地说:“回想自己走过的90个春秋,从没浪费时光,一直认真读书做事,而且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有很多学生,我非常开心!”

出身寒门 苦读成材

吴浩青出生在江苏宜兴县丁沙镇农村,父亲是私塾先生,亦是他的启蒙老师,可惜在吴浩青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只留下他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8岁时,他到宜兴城内一所小学插班读二年级,因姨夫是那里的老师,可以有所照应,平时就住在姨夫家中,年纪小小已开始独立生活。

动荡年代刻苦求学

由于家境窘迫,姐姐只能在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他因此非常珍惜读书机会,小学未毕业,就在暑期学校里一位在南京读高中的钱先生鼓励下,以优异成绩考上宜兴县立中学。那是1927年的事。9月开学后,宜兴县立中学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此扭转了他的命运。那是在10月10日双十节,全校学生游行庆祝,向县城前进,当队伍前列的学生走到县政府时,突闻枪声响起,后传来消息:“县政府一卫兵被打死了!”据说是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接下来政府查封学校,他于是无书可读只得回家,在县城“精一中学”重读初二。

第二年暑假,班里几个胆子大的同学领了肄业证书,带着他一起去考江苏省最好的中学——苏州中学,没想到年仅14岁的他竟然考取了。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母亲已无力供他读书,但拗不过痴迷书本的他。那时学费虽不贵,但课本却是一笔很昂贵的开销,他只能借钱买书。

因为初中他只读了一年,英文功底差,只能一手字典、一手教材对着读;后来终于慢慢赶上,一次英文考试分甲乙丙三组,他竟考上甲组,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高三毕业时,吴浩青轻松考上浙江大学化学系。

家贫体会读书不易

因为家庭困难,他深深体会到读书之不易,所以在大学期间他不敢浪费一点时间,非常用功。在杭州时,周日教室是要上锁的。他就在这之前躲到教室拐角处,等门被锁上后,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海中享受。他认真地说,那时学校读书风气很好,不像如今大学学生们或忙着谈恋爱,或忙着娱乐,荒废许多光阴。靠着亲友借贷和半工半读,吴浩青终于完成4年大学。

理科院士爱文学

吴夫人倪锦云,比吴浩青小5岁,是他在太仓师范代课时的学生。后来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赶赴湖南蓝田和他会合,在乱世中二人缔结美满姻缘。老伴解放后参军,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60多年来,两人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人生。如今4个儿女和孙子辈们都学有所成、事业成功。有的在美国做医生,有的在国内研究所担任领导,有的子承父业继续做教师,还有的成为检察官。

坚持运动 防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