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艘满载中外商贾和丰富船货的大船意外沉入海底,埋藏起曾经的荣光,也留下太多未解之谜;八百年后,大船重浮水面,并被悄然唤醒。
对于烙刻着中国古代大航海时代印记的“南海一号”,艰苦而漫长的考古发掘已经开启——考古人和公众对它的好奇与期待被点亮,唤醒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多努力在行动。
十五年前,在中国南海海域的二十多米水深处,身着潜水服的水下考古人孙键和同伴崔勇在黑暗中摸索,“突然一下就碰到它了!摸索下去,感觉就是艘大船”。
这次水下触碰注定了孙键和大船割舍不断的机缘,而这艘宋代沉船就是让世界震惊的考古重大发现“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 呼涛 摄
今年1月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公布了“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指着已经完成表面淤泥清理的大船说,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
”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正在被科学地进行处理及保护。
“非常难得,‘南海一号’沉船的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中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孙键说,从已经发现材料以及船载货物时代分析推测,沉船年代应属于南宋中晚期,即十三世纪早中期。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水道的淤泥之中重浮水面,到被保护在专门为其营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中,这艘满载丰富船货的宋代大商船在静静沉睡在大海八百年后正一点一点被唤醒。
孙键指出,发掘保护“南海一号”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满载的船货里有多少奇珍异宝,而是通过这艘大船透露出的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和海外贸易史的信息,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
探寻:大航海时代的中国印记
有人说,大船的偶然发现是上天注定要把它送还给今天的“礼物”。它承载着宋代繁盛海上贸易的荣光,体现出中国古代高水平造船能力,更带给今人重新认知和思考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机会——八百年前,中国人就带着丰富船货并搭载着“异域友人”扬帆起航,探索世界,传递出泱泱大国的问候。
“南海一号”沉船被发现的位置是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南海海域,接近上下川岛——这里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航道上往来船只繁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和交通上重要节点。
“沉船本体就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出现于商品社会和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的中国宋代,航行在漫长的海上丝路上,体现着中国当时的造船水平,也烙刻着海外贸易的重要信息。”孙键说,这是选择对大船进行整体打捞的重要原因,也在考古挖掘中不断得到印证。
在”南海一号“水下探摸过程中,孙键刚刚完成水下任务。
经测量,“南海一号”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体残宽9.9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
在沉船中发掘到的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白瓷,晋江磁灶窑绿釉、酱釉瓷以及浙江龙泉窑系青釉瓷等为主,器型则包括碗、盘、碟、壶、瓶、罐、炉、塑像等。
“南海一号”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 熊剑 摄
“南海一号”出土的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发现也非常重要,其中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以及地名等戳记。
孙键认为,这反映出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且已延伸到海外贸易。“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金制饰品以及金页、玉件、银铤、漆器等应属于非贸易性质的个人携行物品,说明船内可能搭载了一定数量的商人、旅客等。”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说,“已提取出的船货基本面貌越来越清晰,船货构成更加丰富,各舱之间的船载货物品种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蹲在大船考古发掘现场,刘成基带上手套从刚刚清理过表层淤泥的沉船隔舱中的大量瓷器中拿起一件白色瓷瓶。
“船货中有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其中一些,从造型和装饰特点判断,可能是专门给伊斯兰教国家烧造的器物。”他说,现场还发现有着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朱砂、水银和剔犀、剔红漆器等,以及雕刻胡人形象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