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文/图厦门晚报记者 林晓云)昨天,本报报道《再见11号船!再见老船长!》引起了市民的关注。除了文中提到的“11号船”,有市民也对轮渡公司的“20号船”印象深刻,向本报记者提出“可以写写‘20号船’”。
“20号船”是首批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之一。记者采访时,意外发现有一本剪报集锦,上面是几十年来“20号船”的故事,其中许多就是出自《厦门晚报》。
“20号船”成为“青年文明号”,晚报持续关注
第一篇报道“20号船”的新闻,就来自《厦门晚报》,时间是1995年5月18日。1995年,“20号船”成为全国首批“青年文明号”。“船上年轻人多,大家有朝气,积极性高。”曾为“20号船”船长之一的方卫平说,当年厦门获得此荣誉称号的单位有三家,另外两家是鹭江宾馆、12路公交车。“我们还代表厦门获奖者去北京领奖呢。”
如果您经常乘坐“20号船”,就会看到船上挂着“青年文明号”的金色牌匾。船上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人员,特别注意服务质量。1995年6月16日,《厦门晚报》报道《鹭江上的青年文明号》,讲述“20号船”船员们的故事。报道提到,“20号船”的12名青年船员立志做“岗位雷锋”。方卫平曾拾到现金、证件,根据证件上地址,送到鼓浪屿福州路的失主家中。当年水性不好的他,还毅然下海救了一名轻生女子。
《厦门晚报》还曾报道,1993年,“20号船”的一张椅子上,乘客落下1万元现金,老船长戴良伟捡到后保管好,第二天交还给失主。当年,工作人员在“20号船”上捡到的钱,有好几万元,无一例外,都找到失主归还。
1998年,《厦门晚报》报道轮渡公司时,用“以船为家”来形容其员工。20年前,条件远不如现在,上夜班的员工要面对夏热冬冷,要应对蚊子,很多人都得了胃病,但对船、对码头依旧是深深的眷恋。
-部分来自《厦门晚报》的剪报
剪报虽已发黄
边角仍平整如新
方卫平是制作剪报集锦的人,曾是“20号船”的船长,他现在是轮渡公司船务部副队长兼海务主管。这本集锦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号渡轮人与事报刊集锦》,时间跨度有23年。
方卫平自豪地说,“20号船”这么多年来都做了什么,翻翻剪报看看就知道了。翻开剪报,里面的报纸早已发黄。细心的方卫平剪报纸时,也把报道日期、报眉一并剪下来,再根据形状,贴到笔记本上。整整一本笔记本,每一张剪报都贴得牢牢的,23年了,虽然报纸发黄,但所有边角都平整如新,一点都没翘起来。
1982年到轮渡公司工作的方卫平回忆,1988年,他去潮州造船厂等了3个月,配合厂方对船舶设施进行调试。后来,这条新船被命名为“20号船”。因为曾经承载过光荣,轮渡公司特别珍惜“20号船”的名称,先后给三艘不同的船用,这三艘船也见证了从三代船到五代船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