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部队的“幕后英雄”
扫一扫,看视频
“营作战值班室,我是拉水分队指挥员王伟平,拉水分队出发前准备完毕……”在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中,有一支拉水分队,他们担负着维和步兵营700名官兵的用水保障,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维和步兵营的“生命之源搬运工”。
取枪、检查车辆、登车、报告、出发……早上6点,南苏丹的太阳刚刚露出霞光,天际线被染成一抹橘红,大多数维和官兵还在睡梦中,这支小分队已提前1个小时起床。由于联合国的各出兵国、民事机构等单位都要在划定的同一片区域取水,为了避免拥堵,拉水分队每天都要比其他单位早起1个小时。
朱巴不缺水,但缺少可以饮用的水,由于当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中国维和步兵营所在的营区还没有自来水接入,官兵的饮用及生活用水完全要靠取水净化的方式自给自足。自去年11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为了保障全营官兵日常用水,拉水分队每天都要到距离营区12公里以外的白尼罗河取水。
拥挤的道路、频发的交通事故和潜伏的危险,是拉水分队执行任务时面临的各种“老大难”。在当地极为复杂的路况下,这支由1辆猛士突击车、两辆水车、两辆排污车、1辆猛士指挥车,以及1辆装甲救护车组成的车队,行驶得异常艰难。12公里的路途,在国内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拉水车队得走上将近45分钟。
“各车注意,前方即将通过检查站,减速慢行。”12公里的取水路,沿途要经过3个武装检查站,路上也时常能够见到不明武装分子在挥舞着手中的武器。由于当地民情社情异常复杂,拉水分队所有成员在取水路上都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止各类突发情况的发生。
因此,一趟取水任务需要耗费将近3个小时,一天2~3次取水工作是拉水分队最主要的任务。“刚到任务区的时候,我认为维和任务就是真枪实弹地跟战友们一起巡逻、保护当地难民,但由于工作需要,连队让我执行取水任务,刚开始心里有些难以接受,可后来看到全营官兵能够在我们的保障下吃上水、用上水,自己作为一个幕后英雄,心里还是挺骄傲和自豪的。”拉水分队中士刘凯说。
一路颠簸,车队到达白尼罗河畔的取水点,宽阔的河水静静流淌。车辆停稳后,全副武装的护卫人员快速到达指定位置观察警戒,确定无可疑情况后,示意驾驶员可以行车进入取水点。
取水点是联合国用水泥做成的一个方形平台,平台面积不大,可以停放的车辆有限,所以驾驶员必须一次性把车停放到位,然后开始引水和抽水的正常运作。下士李明臻是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经过近5个月的任务锻炼,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拉水任务中的各项操作。
拉水分队成员冯超是一名大学生士兵,每次执行拉水任务时,他都会尝试着用英语给取水点的儿童讲中国故事,教小孩儿说普通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冯超讲完故事后,他们总会大声地喊着说:“再来一个! 再来一个!”虽然孩子们的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但看着他们开心的表情,冯超心里也乐开了花。
当地村民洗澡或取水经过时,也总会对着拉水分队竖起大拇指:“China good!”
南苏丹当地白天室外平均温度超过36摄氏度,日照下的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取水完毕后,官兵们顾不得擦拭脸上的汗水,迅速规整物品,又匆匆地踏上归途。虽然任务完成了一大半,但路上依旧马虎不得。前不久,在返回营区的途中,上士晁瑞斌驾驶的水车左后车胎被路上的钉子扎破,车胎开始慢慢向外泄气,随车护卫人员将情况向带队指挥员报告后,指挥员担心地问:“有把握坚持开到营区吗?”晁瑞斌知道,如果在营区外排除车辆故障,车队目标明显,存在很大的潜在危险。因此,他斩钉截铁地说:“建议车队适当提速,我尽全力跟上队伍!”当车队驶进营区大门那一刻,晁瑞斌和带队指挥员都松了一口气,晁瑞斌这才发觉,后背不知何时已被汗水浸透。
水拉回营区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河水进行净化。营区水场有3个大水池,拉回来的水要在这3个大水池里面用絮凝剂进行初步的“粗”处理,经过半天的聚沉,经过“粗”处理的水再被送到专业的净水装置进行“细”处理。通过“粗”“细”两道工序处理之后的水,才变成了官兵们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拉水分队执行单程拉水任务一趟12公里,每天2~3趟往返,共计约72公里,一年行驶里程就是2.5万多公里,相当于从中国到南苏丹往返两次。
除了担负拉水任务,分队的成员还要承担协助修理故障车辆、跟随营队执行短途巡逻等任务。自2018年11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他们已排除各类车辆故障90余起,整修车辆20余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