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快餐的“胜战之问”
——对我军创新探索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习主席深刻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新时代,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必须答好习主席的“胜战之问”。
初春的滇北马龙,草长莺飞,我军建制旅史上一场特殊的“战斗”在这里打响。“特殊”,缘于参与者是我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这场“战斗”对我军战场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具有风向标意义。正如有关专家指出,从吃上解决战斗力问题,不亚于一场自我革命。
问之一:战场上吃饭是谁的事?
今年2月,演习中“战斗”持续了3天,第75集团军某旅战士李渊晟和战友已连续吃了3天特种作战食品。然而,“战斗”还在继续,考验还在继续。
“指导员,野战食品黏黏糊糊的,现在真的没有一点食欲,能不吃吗?”李渊晟问指导员简友。
“你不想活命了?”简友大声斥问。
简友的责问源于5年前的一次抗震救灾经历。那年,简友带领官兵挺进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时,就是靠压缩饼干和几瓶葡萄糖支撑体力,完成了救灾重任。对关键时刻能保命的野战食品,简友有特殊的感情。
“野战食品肯定不如家常菜,但打起仗时不可能有热菜热饭,不好吃才要训练,这是生存的需要,战争胜利的需要,不是好不好吃的事。”简友说,现在旅里每月组织野战食品训练,就是让官兵慢慢适应野战食品,适应未来战场需要。
对于简友的观点,陆军研究院特种勤务研究所野战军需研究室专家王万平认为,野战食品以补充能量为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是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口感上相对差些。任何食品连续吃几天,接受起来都会比较困难。
在王万平看来,各国的野战食品都存在口感与能量的矛盾,“不好吃”几乎成为各国野战食品的代名词。尽量让其可口,是科研部门的事,不是部队的事。
“战场上吃饭历来不是自己的事!战场上,官兵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军队。”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龚战胜指出,从远的看,红军长征途中挖草根吃树皮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从近的看,上世纪60年代,新疆军区神仙湾边防连开展“吃饭比赛”,体现的是戍边官兵使命高于天的责任担当。一些官兵认为吃饭是个人的事,把战场上的吃与平时的吃混为一谈,这个观念必须转变,要把战场上的吃作为提升战斗力的任务来完成。
问之二:怎样练出军人“特殊的胃”?
问:好吃吗?
答:吃一天还行,第二天就不想吃了。
关于野战食品的提问,不少官兵这样回答记者。
“官兵感觉有的野战食品不好吃,是因为用过日子的标准品味,忽视了军人要有适应战场的‘特殊的胃’。”第75集团军某旅保障部部长任友总告诉记者,野战食品有热量高、易携带、营养均衡等特点,符合战场需求,但在口味上的确比不上餐桌上的饭菜。
“这次连续3天不见一滴热水,有的官兵受不了,说明我们对‘特殊的胃’,训练不够!”任友总说。
“有的战士讲,没有热汤咽不下去饭。连野战食品都不能吃?还能打仗吗?打起仗来,谁给你烧热汤?”多年从事后勤保障的任友总说,“四菜一汤”在营区保障没问题,但军队是要打仗的,吃惯了热饭热菜的胃,上战场怎么办?能不能尽快适应?这些都是对战斗力的考验。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怀揣两个煮熟的热鸡蛋,被侦察直升机发现,热源是“祸首”。在某旅组织的一次夜间侦察对抗中,一名战士随身携带一壶温水,潜伏快结束时悄悄打开喝了一口,结果热源影像数据被对方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机牢牢锁定,导致对抗失败。
对此,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唐斌认为,军人的胃和老百姓的胃是不一样的,军人的胃是特殊的胃,特殊的胃要靠训练,既训练生理心理的适应能力,还训练顽强的意志品质、不屈的战斗精神。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指战员靠一把雪一把炒面支撑体力,赢得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坚强的“胃动力”。
拿破仑有句名言:“部队靠胃行军”。唐斌认为,军人的适应能力决定战争的持续能力。练就军人特殊的胃,必须从重塑官兵饮食结构,从习惯吃野战食品开始。
“吃饭”成为全军共同训练课目。采访中,部队领导告诉记者,军委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野战食品训练列入军事训练大纲,进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写入军事演练方案,纳入训练督查范围,部队结合野外驻训、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行动开展野战食品适应性训练,各级机关都要训,作战部队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连续7天的实吃实训。
问之三:怎样进行“吃”的革命?
哪些地方可以吃热食,哪些地方不行,如今都有明确区分。午饭时间到了,记者转了一圈,没见一缕埋锅造饭的炊烟。正在纳闷之际,任友总把记者请进帐篷,端出一盒热气腾腾的鱼香肉丝盖饭。
“尝尝,看看比饭馆的味道如何?”没火没电也能吃上热食?记者左看右看也没找到热源,最终在饭盒底部发现了一块烟盒大小的灰色固体。任友总告诉记者,这种加热包,浇几十毫升清水,10分钟就能加热预制饭菜包,看似不起眼,却解决了大问题。
引进快餐盖饭一小步,保障模式改革一大步。新技术威力在战场初显。
“在准备战斗阶段,让地方优秀餐饮企业担当战场‘火头军’,制炊时间大大降低,既减轻了部队保障压力,又提高了官兵饮食质量,对军队后勤来说,省时省心省力,着实是一场饮食革命。”第75集团军某旅领导说,以前演训活动,各种保障从头到尾都靠部队自办,累不说,还影响战斗力。
“俄罗斯演习部队走到哪里,后方往往有一帮大婶在做饭;美军在战场上实行社会化保障已成为一个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改革。”谈到保障模式改革,陆军勤务学院军需采购系专家钟飞深有感触。
改革出动力,竞争出活力。目前,一个“军委制定标准、部队提报需求、地方加工配送、军地联合前送”的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链条正在形成。野战食品、野战饮食装备器材科研向社会开放,9家地方企业的各种餐谱,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军地专家联合评审验收。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个迈向新时代的战场饮食保障新模式已然开启,全军上下向“吃”要战斗力的变革正在持续推进。
上图: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作为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试点单位之一,通过组织战备演练,检验多种保障方法和组织程序。李汉平摄
张海平 孙兴维 吴 敏 刘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