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摄影术传入中国
沙飞,1940年冬,北岳区反扫荡战斗。
大卫·柯鲁克,田间耕作。
高帆,北平各界庆祝和平解放,群众在天安门前听叶剑英讲话。1949年2月9日。
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唯一一张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拍摄于1938年,延安。
佚名照。
佚名照。
金石声,可口可乐,1939年。
郭学群,镜花。
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在解放战争早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摄影在战争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街角、营房在举办临时影展,战壕中传递着照片册页。拍照是部队生活中的大事,每当发起冲锋之前,随军摄影师会给每位敢死队的战士拍照。这是生命中的庄严时刻,也许是最后时刻。穿戴整齐、摆好姿势的战士们在拍完生命中最后一张或许是唯一的照片后,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即便他们隐约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里很可能并没有胶片。
这样的时刻,是中国影像史上无数的决定性瞬间之一。因为物资匮乏和工作机制的特殊性,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时期的摄影作品,甚至比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摄影作品更加难以找寻。而新中国图像的制造者,因处在当年的不署名或是集体署名的特定历史情况下,身份有时也会成为谜团。但实际上,这是名字可查、数量有限的一个群体。他们之中,有些人在民国时期的摄影活动中享有声誉;另一些人,在战争年代开始摄影生涯,亦间接受到民国摄影的视觉经验影响。
无论如何,近半个世纪来,这个摄影群体制造了能够被公众看到的绝大部分重要图像。可是他们的大部分人,一生没办过一次展览,没出过一本画册。我们很难把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图片和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他们之中,有人在当时就未曾被提起,在当下也已经被遗忘。
在4月3日开幕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之中,这些历史的摄影者与影像作品,终于迎来了他们久违的集体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