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柯基

初建时期:(1954-1960)


     解放初期合肥地区医疗力量薄弱,仅有一些小型医疗机构及私人诊所,一九五一年, 皖北行署直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前身)及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相继建立, 但所设床位不足600张,难以满足城市不断扩大对医疗的需要。合肥市政府根据合肥市卫生规划,决定建立一所市级综合性医院。一九五二年十月本院破土兴建, 张世照同志带领若干同志组织筹建,一九五三年七、八月,首批二十余位大、中专医护人员从学校分配来院,相继又陆续调来一部分医务人员,一九五三年底医院建成验收,随后医疗设备及设施基本到位,已来的同志将开诊前的各项工作安排就绪,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支援建院的医疗骨干也在开诊前到院。一九五四年二月十四日医院隆重正式开诊,医院设床位250张,定名“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当时是合肥地区除安医、省医外第三家综合性医院,此时期是医院的初级阶段,床位、技术、设备、管理都还处在较低水平。当年7月初一个周六晚上,合肥普降特大暴雨,医院因地势较低洼,大雨成灾,一片汪洋,水深达一米二,所有住院病人全部移至二楼,食堂每天用大木盆送饭菜给大楼职工及病人,部分家具及仪器受损,这是医院遭受的第一次灾难。


     医院初建时院长由市政府卫生科科长孙海澜兼任,副院长有张世照、李同度,1955年,杭翼东出任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行政设置院长室,医务办公室,人事办公室、会计室,总务办公室、基建办公室,护理工作由医务办公室一名护理干事管理,医务、行管及工勤人员有170余人。1955年医院建立院务委员会,由15人组成,成员为各科主要负责人,医院重大问题由院务委员会研究讨论。56年几个办公室均改为科,59年人事科易名人保科,增加了保健科、住院处、护理部,护理部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院办增加了一名秘书。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管理不断完善,曾开展了以安静环境、医疗质量好、服务态度好、诊治条件好的“一静三好”活动,庭院绿化、科内美化,走廊放置医院花房培植的鲜花,墙上布置了宣传画,提出视病人如亲人、规范三级查房等要求,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那时约束机制不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学习毛泽东思想是提高大家觉悟的主要内容,职工完全靠自觉性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政治学习、业务学习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每周的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勾通了大家的思想,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1955年医院开展了“交心”运动,要求知识分子向党交心,接着1957年医院开展了反“右派”运动,一些同志受到了冲击。

 

     1958年全国掀起的“大跃进”风也吹进了医院,全院大搞技术革新活动,各科医护人员开动脑筋,在医疗技术、治疗方法、器械改进上大显身手。当年医院和全民一样也搞起了大办钢铁活动,在医院空地建起了土锅炉、炼焦炉,支起了做炼铁用的坩锅台,全院职工热火朝天的投入到炼钢运动中去,科室轮流抽人。医院空地烟雾缭绕,一片繁忙,晚上要干到深夜二点,第二天又准时去上班了。近一个月来,虽未炼出一斤像样的钢铁,技术革新成果有一些也未应用上,但职工那种日夜奋战又不耽误工作的高涨热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医院工作和职工情绪也受影响,很多同志得了浮肿病,但他们对医疗工作的敬业精神并未减弱,仍然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开诊初期医院仅设有内、外、妇、儿、四大科及肺科,分别设床位103、58、50、33、6张。1956年增加中医科,设床位17张,1959年五官科(包括眼、耳鼻喉、牙科)成立,设床位4张, 1960年增加了骨科、秘尿科、干部病房,分别设床位21张、15张,20张。临床科室基本齐全,这些科室的建立使医院的诊治范围有了扩大,专业分科为病人提供了更精更好的服务。门诊还开设了皮肤科。当时医技科室仅有药房、化验、X光、麻醉手术、供应、理疗六个室,只能满足一般的检查、供应需要。


     医院刚开诊虽然只有内外妇儿及肺科,由于安医支援来的主任、专家直接参与科室技术工作,一般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能解决,外科能进行包括普外、胸外、泌外、骨科等多类手术病种,如左肝叶切除、肺叶切除、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等,妇产科于57年已能进行子宫全切广泛性盆腔清扫根治。建院初期因床位逐步开放,人员定编未明确,原则上人员与床位比为1:1.2,1954年底,职工总数为170余人,医务人员占65%,有经验的医疗技术人员比较缺乏,职工以大中专院校刚毕业人员为主体,他们(她们)朝气蓬勃、有高涨热情,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当时除儿科主任高行外,其它临床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都来自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医李同度教授担任医院副院长,兼任外科主任,汪国良教授任内科主任,张其本教授任妇产科主任。1955年医院<<安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名称取消,部分安医医护人员撤回,一部分留下,后成为医院主要技术骨干。1956年从上海支援内地的医务人员中调来一批技术骨干充实医院技术力量,如外科主任胡积荣、内科主任施尚志、副主任陆介恩。1957年,擅长外科、妇产科的原省立医院院长余志义调来我院担任医院业务院长,1959年妇产科吴灵筠主任调来我院,自1956年合肥医专(中医学院前身)后期内、外、骨、妇产、小儿科临床教师在我院带教医专实习同学,60年代初期部分医专教师留在我院,增强了我院的技术力量。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床位增加,除大专院校继续分配来人外,又从各处调来许多医护人员,至1960年大学毕业生已占27%,在此期间医院还不断派出人员外出进修,使医院整体技术力量、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职业素质也广受称赞。1955年“合肥市中医联合诊”一部分在省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人才被吸收到我院,如金容普、黄养田、杨新吾、梅德盈、田理全、陈丽堂以及后来的黄建泰、刘元熙、杨界三、针灸中医师周德宜,他们的加入,使祖国医学在我院发扬光大,病人为找杨新吾医师看病,一度出现头一天夜里12点排队挂号和出现“黄牛”倒号的盛况。我院中西医两支队伍的互助、互补,形成我院的一个技术特色,这在当时大型医院中,中西医两旺的情形还不多见,为医院争得了声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