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北美早期历史上的“荒野猎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柯基

原标题:北美早期历史上的“荒野猎人

  2016年2月,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陪跑”多年的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凭借在电影《荒野猎人》中饰演的皮草猎人角色摘得奥斯卡“影帝”。该片共获奥斯卡奖12项提名,导演亚利桑德罗蝉联奥斯卡最佳导演,成为当年最大赢家。

  影片中,皮草猎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成为西部拓荒者,他们穿行在蛮荒之地,既要与野兽搏斗,还要与人类同伴斗智斗勇,野蛮、暴力、血腥成为该片抹不去的主色调。随着影片的热映,也引发人们对北美早期皮毛交易历史的关注。美国学者埃里克·杰·多林的历史著作《皮毛、财富和帝国:美国皮毛交易的史诗》,为普通读者了解美国历史上的毛皮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界开辟了一条理解北美早期史的新途径。

  多林善于捕捉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其著作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因而他的许多作品如《利维坦:美国捕鲸史》《当中国与美国最初相遇》等都颇为畅销。在《皮毛、财富和帝国》一书中,多林沿袭其一贯的风格,以三大鲜明的主题“皮毛定居新大陆”、“帝国间的冲突”和“美国西进运动”,用15章的篇幅记叙了美国自殖民地初期亨利·哈德逊的探险,至19世纪80年代大草原野牛灭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毛皮贸易从兴起、繁荣直到最后衰落的变迁历程。通过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塑造,多林展现了美国白人殖民者不畏艰险、深入荒野寻求毛皮的传奇经历。

  白人毛皮商人深入北美大陆内部探险,不仅为东部社会贡献了财富,还向旧世界报告了北美西部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和信息为后来的农业开发打下了基础。无怪乎多林把美国毛皮开发的历史,称作是一部史诗。

  白人西进的史诗&印第安人的挽歌

  毛皮贸易是北美早期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边疆开发模式,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南到墨西哥湾、北至哈得逊湾沿岸,从大西洋直到太平洋岸边的广阔范围内,都曾出现过这种经济形式。狭义上的毛皮贸易,仅指猎取和交换带有优质皮毛的动物皮的交换行为,当时毛皮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海狸皮,其次是貂皮、狐狸皮和熊皮;而广义上的毛皮贸易,还包括交换动物皮革的行为,如北美东南部的白尾鹿皮、西北地区的驯鹿皮和麋鹿皮,以及大草原上的野牛皮交易等。不过,海狸皮是整个毛皮贸易的核心,其他动物的毛皮和交换的商品,都要换算成海狸皮来计算。

  自19世纪末弗里德里克·特纳提出边疆假说以来,边疆理论成为解释美国从东海岸向西部扩张的经典范式:边疆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西进运动则是文明不断战胜野蛮的过程,印第安人是文明进步的障碍。美国历史上的印白冲突和印第安人被一步步驱赶进保留地的过程,也被当作历史的进步而广受褒扬。

  与农业边疆下两个种族的剧烈冲突不同,毛皮贸易则是“作为商人的白人和作为狩猎者的黄种人之间所进行的一项合作”。印第安人这边对欧洲物品的渴望和欧洲人对印第安毛皮的渴望,构成双方“友谊”的基础。毛皮贸易在它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离不开土著人的合作,甚至除了男子充当白人交易的猎手以外,印第安妇女也参与其中。她们不仅为游荡在荒野中的白人毛皮商带来家庭的温暖,还充当毛皮贸易谈判中的翻译和中间人、白人向西部探险的重要助手、贸易站中免费的劳动力等。

  随着毛皮交易向大陆内部延伸,北美大陆的各主要印第安部落,都先后卷入毛皮贸易之中。虽然印第安人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暂时的繁荣,但最终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成为其牺牲品。自从卷入毛皮贸易,印第安人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沦落为白人谋取毛皮的杀戮工具,原来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争夺毛皮资源引发的战争和白人所带来的传染病,许多部落面临灭顶之灾。多林站在美国白人殖民者的立场上描写毛皮贸易,因此,在他的眼里,毛皮贸易的历史是一部美国的史诗。其实,它仅仅是美国白人的史诗,对印第安人来说则是一部挽歌。

  毛皮贸易塑造北美政治格局

  与农业开拓相比,毛皮贸易更具扩张性。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毛皮供应,也为了在与竞争对手的争夺中胜出,一代代的毛皮商人深入美洲大陆,把毛皮边疆推向更远的西部。

  毛皮贸易不仅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是欧洲列强在北美争霸和促使他们深入北美大陆内部的关键因素。当时欧洲的主要列强:英国、法国、荷兰、瑞典、西班牙、俄国,都曾经在不同时期先后卷入过这一贸易,从而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北美洲的政治格局带来重要影响。“没有毛皮的故事,就无法理解格兰德河以北这片大陆的早期历史。”虽然毛皮贸易在北美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殖民争霸和控制印第安人却极为重要。

  多林的著作仅仅关注美国毛皮贸易的历史变迁,对于美国以外的区域,即便是有所涉及,也着墨不多。其实对于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而言,毛皮贸易最初是一桩重要的生意,但随着其他产业的兴起,经济越来越多样化,这种贸易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对加拿大来说,毛皮贸易则是其存在的基础。

  虽然俄国、西班牙、瑞典和荷兰都曾经染指北美毛皮贸易,但真正的争夺在英法之间展开。法国人以蒙特利尔和圣劳伦斯河为中心,依靠独木舟和星罗棋布的河流系统,在北美大陆创建了一个庞大的毛皮帝国,其触角向南伸到路易斯安那,西抵落基山脚下。不过,法国人的扩张遇到了英国人的激烈挑战。英法争夺海狸皮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北美十三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竭力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和大湖地区渗透,而法国人则力图把英国人阻挡在此线以东。

  多林的著作,对于英法之间在大湖区和阿巴拉契亚山一线的争霸已经多有论述,但对于英法争夺的另外一个区域——哈得逊湾周围——的斗争则没有涉及。1670年成立的哈得逊湾公司,获得了所有流入哈得逊湾的河流所流经区域的毛皮贸易垄断权。该公司谋划着向南伸展,同阿巴拉契亚一线的英国殖民者遥相呼应,法国人则力图把前者赶入冰冷的哈德逊湾。

  法国人战败退出北美大陆后,纽约与新英格兰的毛皮商人向北占领法国人撤退所留下的空缺,经过重组后的圣劳伦斯流域的毛皮商人建立西北公司,继续与哈德逊湾公司争夺北美西北地区的毛皮资源。直到1821年,两公司合并,哈德逊湾公司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湾公司继续向南控制哥伦比亚河流域的毛皮贸易,与美国毛皮商人展开争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