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院成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共生院成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在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34号院内,规划师赵幸向记者介绍改造成果 摄影/本报记者 刘畅  

共生院成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西城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内,三间北房腾退后改成民宿,游客与居民同住一院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共生院成为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什么是街巷更新?跟小妹去探访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推出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区域和试点项目,推动城市减量提质发展。坚持“保障对保障”,按照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进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

以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两岸为重点加强城市设计,基本完成首钢南区规划优化,加快推进冬奥广场片区改造建设,努力打造城市更新标杆工程。

解读:在老城复兴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宜居性的同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北京正创造性地打造共生院模式。

申请式改善推动共生院改造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北京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尤其是历史文脉丰厚的核心区,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如绣花般精细的织补方式。“共生院”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根据这种模式,大杂院内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申请式”腾退,腾出来的空间再进行重新设计,住进新人,引入新文化。

这就衍生出了共生院的三层内涵: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在共生院里,老建筑将进行保护性修缮,依据人们的需求建设共享厨房、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还可以青年公寓的形式引入新青年,或者以院落体验式酒店或民宿引入游客;此外,图书馆、文创空间等文化产业也将来者不拒,新的文化必将纷至沓来。不止如此,“共生院”概念还可扩大到“共生街区”层面,整院腾退后,不同功能、形态的院落之间也可以实现共生。

除了西城,东城的草厂片区、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也在逐步整理院落,今年将推出一批试点院落。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还留住了原住民、老街坊,延续着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更保留了老北京人的乡愁,在一派“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景观里,老城有了新动能、新生机。

城市更新要有标杆指引

城市更新离不开前期科学的规划设计。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施划,而是要考虑区位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找到一种新的平衡,而一些城市更新样本更是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一点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见端倪,报告指出:“石景山要以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两岸为重点,加强城市设计,基本完成首钢南区规划优化和冬奥广场片区改造建设,努力打造城市更新标杆工程。”

以长安街西延为例,西起门头沟区三石路,终点为石景山区古城大街,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60米至80米,全长约6.46公里。其中,石景山段长约2.7公里,2018年5月已经建成通车。根据计划,预计今年年内可实现长安街西延全线通车。

这对于城和园的融合是个历史性、标志性事件,通过这一标杆性的工程,长安街的丰富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并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石景山区区长陈之常介绍:“长安街西延线贯通意味着我们要抓住这条城市的主轴线,通过交通修补、生态修补、风貌修补,把长安街西延线,特别是石景山段进行塑造和打造,并且通过第一街的打造,带动长安街南北两侧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整治。”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永定河两岸也是重点建设的标杆之一。永定河在历史上是北京的母亲河,在石景山辖区内河道长13.8公里,所以在这一轮首钢的规划中,石景山区也将做好永定河的生态带建设,将沿着首钢的北区、南区、东南区,实际上就是永定河的左岸,进行大尺度的生态绿化建设,也把以前历史上已经成型但是成点的,比如莲石湖公园、南大荒湿地连起来,连点成线,为未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留白增绿满足百姓绿色期待

留白增绿也是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要义,根据市发改委发布的消息,2019年全市将新建10处休闲公园、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其中,黑桥公园、何里栖地公园、四合公园等3个郊野公园将在明年8月前完成主体工程,总面积将达262.2万平方米,占地3933亩,其绿化用地面积均占陆地面积的90%以上,三大公园各具特色,生态将更加多样,也更贴近自然,将成为老百姓的户外休闲之地。

公园不仅增量,更将提质。市发改委要求,未来公园设计上将以人为本,突出贴近使用需求的细节设计,新打造的公园要精细把握公园建设方案,在功能定位中重点考虑老年人、婴幼儿、学生等公园主要人群的需求,包括设置儿童沙坑、林下广场、戏曲角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丰富市民活动场所。当然,人们对公园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公园内的文化艺术功能也可进一步凸显。种种举措,让“绿色连起来,公园美起来,生态系统健康起来”的美好愿望指日可待。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李天际 刘婧

探访

责任规划师:为街巷更新颜值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建设城市管理专家智库,在城市街区更新、美丽乡村建设中落实责任规划师、设计师制度,提高街乡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自去年以来,在东城区的大街小巷里,多了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用专业的眼光打量着大街小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门一户。再破旧的大杂院经过他们的改造,也会“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就是参与东城区胡同风貌保护和社区营造的专业责任规划师,在他们的设计之下,北京的街区更新显得愈加细致、精致,也更加接地气了。

早在2017年8月,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率先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全面实施责任规划师制度。当时,中规院、清华同衡、北京工业大学等12家知名设计院和大学向全东城17个街道分别派遣由2至3名责任规划师组成的团队。

责任规划师要做些什么?他们好比街巷美颜师,精雕细琢,为街区整治发展综合施策。责任规划师团队全程参与环境整治提升,以“绣花”精神从街区层面开展系统研究,梳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和遗址遗存,了解不同人群的切身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景,综合考虑风貌、居住、环卫、停车、议事等整治过程中难以绕过的难题,力争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有效提高老城整治效能。